若瑟.巴納丁樞機的著作《逆境中得平安》。
《The Gift of Peace》這本書是美國芝加哥的樞機若瑟.巴納丁(Joseph Louis Bernardin)在其生命最後三年,即從一九九三年十一月被誣告性侵犯開始,到九六年十一月因胰臟癌去世前的特別經歷,他有很多走過考驗與苦難的思想珍寶,要留給每一位讀者。
中文版《逆境中得平安》由上智出版社自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出書,到翌年一月已第三次印刷,至今仍是暢銷書。讀過它的人,肯定萬分感動,想與好朋友分享。
巴納丁樞機生於一九二八年,是移民美國的意大利後裔,十七歲他得到獎學金念醫學院一年級時,遇見家鄉來的幾位年輕神父告訴他,有心幫助別人做神父比做醫師更好。他思考後決定修道,五二年晉鐸。到六六年他成為輔理主教,七二年出任辛辛那提總主教,八二年任芝加哥總主教,八三年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擢陞為樞機。
他要給我們的第一個珍貴禮物,是養成健全的祈禱生活,把每天最好的時段,做有品質的祈禱。巴納丁樞機決定無論如何,要把每天的第一個小時獻給天主,在祈禱和默想中同祂在一起,打開心門讓祂進來。樞機也承認他曾拚命想打開心門,就像匝凱打開家門,祇有這樣,主才能完全接管他的生命,但很多次都祇讓主進來一點點,和主交談卻又害怕交給祂掌管。樞機自問,他不願完全放手交託給主的原因,是每天有那麼多人對他寄予厚望,還祇是單純的驕傲?
九三年十一月十日,巴納丁樞機到紐約參加一個講習會,紐約總教區的歐康納(John O’Connor)樞機告訴他,有位美國樞機將被控告性侵犯,當時巴納丁樞機並不在意。沒想到他隔天回到芝加哥,等著他的是性侵犯的誣告官司,一位愛滋病情嚴重的前大修院修生史蒂文.庫克(Steven Cook)控告他。巴納丁樞機想不起這個名字,這個人到底是誰,為甚麼控告我?唯一的理由,他是案發當時的辛辛那提總主教。這時,他想起自己之前真誠的祈禱,祈求學習放手及虛己。天主給的答案是否就隱藏在這件官司裡?
當他從主教辦公室的窗口往下望,看到街道擠滿了採訪車,生平第一次感受到邪惡的存在,但在心靈深處聽到主的話語:真理必會使你獲得自由。主的話,平息了從四面八方來襲和他自己內心的風暴。巴納丁樞機那時真正體會到耶穌山園祈禱的極度痛苦,也很孤單。走向記者會麥克風後面那一刻,他仍感覺很孤單,但也有一股來自天主的內在力量。在大庭廣眾下,面對性侵犯的指控及質詢,是痛苦的時刻,也是恩寵的時刻,他感受到很多人給他極大的愛與支持,更是心靈成長時刻。
記者會結束前,有記者問:你在性方面仍活躍嗎?巴納丁樞機簡短的回答:我一直過著貞潔的獨身生活。
他感覺到記者的世界與他的世界有著巨大鴻溝。事後一位記者說,樞機,我們現在知道你講的是事實,但我們不得不問這些問題,我們的工作就是提出問題。接下來一星期,開了十四次記者會,過程大同小異。
誣告事件經歷一百天落幕,真理使他獲得更大自由,而他牧者天職所關心的是那位孤伶伶、疾病纏身、流落在外的史蒂文。透過史蒂文母親的本堂神父,隔年一九九四年聖誕節假期,巴納丁樞機和史蒂文在費城的大修院見面,史蒂文告訴樞機,他在修院被信賴的神父性侵犯,含恨離開教會,生活得很混亂。當他病重時,有人提議他控告那位神父,並扯上巴納丁樞機,以向教會取得賠償。
史蒂文向樞機說:你沒有傷害我,我要為誹謗你向你道歉。樞機送他一本親筆簽名的《聖經》,並舉行了聖家節的彌撒,為史蒂文施行病人傅油聖事。這恩寵時刻讓巴納丁樞機想起耶穌善牧的工作:尋找失散的羊,並把他帶回羊棧。
六個月後,巴納丁樞機被發現得了胰臟癌,最早寫信給樞機表達同情與鼓勵的,是史蒂文。
癌症開刀後的疼痛不舒服,樞機想祈禱卻不能。他對來訪的朋友說:趁身體健康的時後要祈禱,因為等到你生病時,你可能無法祈禱。
他還在病房時,就推著點滴架開始了癌症牧靈關懷,選擇「先神父後病人」,花時間陪伴生病及有困難的人。眼睜睜看著我們所愛的人受苦,能做的祇是陪伴,與他們一起祈禱。
巴納丁樞機在病中,更清楚瞭解當神父的意義,人們期望神父是個可靠的見證人,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天主在世上的積極角色,以及祂對世人的愛。人們對堂區或教區發生的衝突沒有興趣,要的祇是神父參與他們生活中的快樂及憂傷。作為牧者的核心意義就是:透過確實的牧靈工作,使人們與永生的天主相遇。
九六年九月,巴納丁樞機最後一次去羅馬,並在亞西西為芝加哥總教區所有神職人員獻了一台彌撒,信友禱詞時他的助手拿出一張紙條,為「各種類別的神父」代禱:生病的,退休的,酗酒的,年輕有活力的,沮喪的,無所適從的,有才能的,會多國語言的,在堂區服務的,做特殊工作的,做族群牧靈工作的,困惑的,負責培育修士的,新晉鐸的,求學的,休假中的,不正常的,快樂及滿足的。神父一一念完,樞機笑了,認為自己就符合好幾項。這個精彩插曲,是他癌症末期的樂事之一。
回到芝加哥,巴納丁樞機中止化療,立好遺囑,安排後事,在教區做了最後一次公開彌撒,教區神父與他都熱淚盈框。九六年十一月十四日,他平安返回天鄉。
__________
撰文:陳雲珠,天亞社駐台灣特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