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媽媽友善大使章中程與善牧基金會的同工及新移民婦女貼上微笑標誌,
呼籲社會一起打造更友善的環境。
【天亞社.台北訊】在五月十一日母親節前夕,善牧基金會公布對新移民女性的調查結果,並呼籲台灣鄉親不要稱呼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女性為「大陸妹」,或稱東南亞的新移民女性「外籍新娘」或「越南仔」,因為這種稱呼具有「歧視和不尊重」的心態。
這個天主教基金會公布「台灣新移民女性友善環境大調查」,發現在六成新移民中,發生最多的是「被用不尊重、不舒服的字眼稱呼」,比例近六成,其次是「感覺別人會用異樣眼光看我」,比例達五成三,而「很多機會不容易取得」的比例約四成五。
面對台灣外籍配偶人數日益增加,善牧基金會自二零零三年開始服務新移民家庭,這次抽樣調查北、中、南各地區設立的家庭中心,共抽樣二百卅七人,其中二百廿八人是媽媽身分,大陸籍女性九十二位,東南亞籍女性一百四十四位,僅一位為日本女性。
這次調查歸納出八大歧視言行,包括「嫁來台灣是為了賺錢嗎?」,「當初是先生用多少錢買來的?」,「用不尊重的稱呼如『大陸妹』、『越南仔』等」,「會說台灣比較好,新移民的母國比較落後」,「投以異樣眼光,除了好奇之外伴隨輕視」,「新移民媽媽要得到幫助是為了避免她們的子女將來會成為社會問題」,「新移民媽媽給孩子的教養一定比較差」,「把『賣淫』、『虐待公婆』、『賺錢統統寄給娘家』等這些形象,直接與新移民媽媽劃上等號。
據官方統計,今年首季中外聯姻之外籍配偶按原屬國籍(地區)分,新娘以大陸港澳地區佔百分之六十七,即二千五百七十二人最多、越南籍百分之十九,即七百卅四人次之,印尼籍近百分之四,即一百四十八人,居第三。至去年底,外籍女、男配偶比率是三點一一比一,較外籍勞工之一點四三比一稍高。
善牧基金會執行長劉宏信表示,社會的包容度往往是新移民女性能否順利適應生活的關鍵,一旦生兒育女,更常常會看到她們還沒融入社會,就得承擔照顧及教養子女的責任,生活上充滿困難與壓力。
他指出,基金會廿七年來服務許多不同境遇的媽媽,從去年起在母親節前後舉辦「善牧媽媽節」。今年的善牧媽媽節特別邀請大家共同關注,社會上越來越多的新移民媽媽而舉辦這個「友善環境調查」。
基金會研發專員李碧琪告訴天亞社,大陸媽媽經常會被問到「會不會逃跑」、是否「為拿身分證才嫁來台灣」,求職時會被問到「何時離婚」。最近因一位大陸媽媽分屍殺夫案,她們可能又會被問到「會殺丈夫嗎?」
她指出,陪伴新移民姊妹辦事情,才知道她們幾乎無時無刻處於歧視環境當中。例如,在高雄搭計程車,司機一聽到姊妹的口音,就開始詢問當初是用多少錢被買來台灣?賺了多少錢拿回娘家?家裡有沒有漂亮能幹的妹妹可介紹給他。
有十年服務新移民經驗的李氏說,新移民問題在台灣已有相當長時間,從零八年一項歧視經驗調查與這次結果相比,六年來並無明顯改善;雖然大部分民眾可能是無心的,但往往對新移民女性投射的眼光,不像是看待外國遊客般的好奇,很多時候讓她們感受到輕視與瞧不起的感覺。
冬冬二十年前嫁來台灣時,是整個社會歧視外籍配偶最嚴重的時期。她和先生是自由戀愛,本身是個事業女強人,原以為來台可發揮所長,卻沒想到當時政府對陸籍配偶的工作規定讓她無法賺錢養家。
她表示,當家庭主婦的日子,常聽到親戚鄰居叫她「大陸妹」,心裡很不是滋味。
此外,百分之廿二受訪者常受到「夫家瞧不起」的問題,百分之五的媽媽甚至有過「孩子覺得媽媽是新移民感到丟臉」的歧視經驗。孩子一出家門就不願說媽媽母國的語言,或是對母親母國的認同度不高。不過,新移民媽媽都重視兒女教育,也擔心兒女因有外籍媽媽而在學校被歧視。
善牧林姓社工表示,新移民女性的家庭問題,多是被夫家指稱「來自落後國家」;在教養孩子上,先生往往認為「台灣人教育比較好」,吵架時更直說「要太太滾回母國」等暴力性言語。
這份調查報告指出,與先生認識之方式,近半是「親友介紹」,「婚姻仲介」佔百分之卅四,多半也非自由戀愛,因此在被安排或被介紹的心態下,往往會影響夫妻間不對等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