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市民2015年9月28日在政府總部外同時打開黃色雨傘以紀念雨傘運動一周年
【天亞社.香港訊】在香港與台灣日漸複雜混亂的政治環境之下,兩地教會的一些青年合作出版文集,向教內朋儕分享如何以教會的社會訓導參與社會運動的經驗與反省。
《傘開.信念》的策劃人譚嘉盈對天亞社解釋出版初衷時表示,當時也沒有想太多,「只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香港公教青年人參與雨傘運動的原因」。
二零一四年九月廿八日,警方向爭取民主的群眾施放八十七枚催淚彈,手無寸鐵的群眾僅打開雨傘抵抗,這幕被國際媒體形容為「雨傘運動」。這場佔領運動最高峰時多達十五萬人參與。
在佔領期間,譚嘉盈大部分晚上都與數以千計的佔領者一起,留守金鐘這個主要佔領區,要求落實真正普選行政長官。
她早前接受天亞社訪問時表示,在運動期間曾感到迷茫,並反問自己「每天坐在這裡有什麼作用?」
當時佔領區一位神父跟她說,「想像此時此刻,耶穌會去哪裡?會做什麼?你跟著去做就是了」。她在反省中認為如果耶穌在現場,也會留在這裡,尤其看到手無寸鐵的學生被警方施放胡椒噴霧時,更不應該離開。
在運動結束後,譚嘉盈有機會與台灣青年教友邱智偉分享她在佔領期間的心路歷程。
三十來歲的邱智偉聽到她的分享,便鼓勵她記錄這些經驗。他對天亞社說:「這樣的深刻歷程是有『義務』記錄下來,讓不同時空的教友可以有機會一同感受天主的臨在。」
香港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六月三日的聚會,介紹了這一本由香港人撰文、台灣出版的書籍。
青委會牧民幹事李佩思對天亞社說:「關心社會是我們聚會的主題之一。我認為現在是個不錯的時機分享這本書,因為它是關於天主教青年如何以信仰參與社會運動。」
邱智偉鼓勵譚氏出版分享文集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與雨傘運動前半年左右發生的太陽花學運有關。
二零一四年三月十八至四月十日,一批反對台灣與中國大陸簽定《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學生佔領立法院和行政院,批評國民黨政府沒有按程序通過簽定法案。
邱智偉說:「太陽花學運影響了很多二、三十歲的台灣教友。」
他認為台灣青年教友在信仰與現實生活上的整合,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空間,特別是關於政治。他說:「許多教友都有自己的立場,但可以完整地以教會角度展現的,少之又少」。
他又說:「不論支持或反對雨傘運動,此書應該可以給台灣讀者一個反思與參考的機會。」
《傘開.信念》有逾三十位教友的分享文章。作者之一Rivalino曾在佔領期間參與支援角色,包括物資、處理佔領者情緒或資訊傳遞等。他在書中寫道:「七十九日的佔領遠遠超出大家的想像……在面對黑暗的氣氛時,我的信心卻越來越受到影響,彷彿沒有光明的前景。」
不過,當這位社工看到佔領區仍有一群教友青年在祈禱時,他感受到了平安。他說:「我甚至在佔領區辦了告解,去修補我和天主的關係,因為面對獨裁的傀儡政權,曾令我對衪失了信心。」
與坊間記錄或分析雨傘運動的其他出版物不同,譚嘉盈認為她的書主要集中在青年在社會參與和信仰之間的關係。她說:「信仰如何影響他們的參與方式與程度,不僅僅是分享經歷。」
李佩思指出:「三月印刷了一千本《傘開.信念》,目前已差不多售罄。這是這批青年的努力獲得肯定的指標。」
在三日的分享會中,青年教友參加者梁漫潤對天亞社說,其政治參與得到信仰的支持。他說:「《聖經》和教會的社會訓導帶給我們希望和指引,給我們信心參與政治和社會運動。我想這本書給我不少啟發。」
這位二十來歲的社工認為,在雨傘運動後,香港政治出現很多荒謬的事令人沮喪,但同時也有不少青年主動參與政治,給人帶來希望。
他說:「佔領運動之前,我們大多認為投票給泛民主派的政黨就是了。但現在青年人自己組織政黨參選區議會和立法會。」
譚嘉盈說:「目前香港的情況不是太理想,我們需要時常醒悟,去了解每天發生的事與我們的信仰有何關係,並嘗試尋找合適的方式為公義發聲。」
【完】天亞社英文新聞:
Catholic youth publish Umbrella Movement exper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