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到訪美國,受奧巴馬迎接。[圖片來源:法新社]
兩位世界級領袖同時造訪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全球媒體自然會爭相報道,並以多角度的視野去撰寫評論、分析。由於兩者在傳媒上的信息量差異很大,國外對親民的教宗方濟各的報道可說是舖天蓋地,反之國內當然對國家主席的國事訪問著墨更多,因而引起各種比較。
分析國內政治動態的微信公眾帳號「時局眼」發表評論,對有指教宗方濟各的風頭蓋過習近平,認為這種比較是「外媒想多了」。其分析的理由包括政治元首和宗教領袖的可比性不大,並從「禮儀之爭」說起中梵之間三個世紀的歷史糾葛。它又引述觀察人士稱,行程早就定好,有足夠時間去調整,不存在撞車問題,並說「中國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大國,不可能規避或害怕一些程序性,甚至政治性的小問題」。
筆者相信兩人相遇與否的問題,中方也有預料,所以另一個同樣分析國內政治的微信公帳號「政知局」在「習奧會」後,就有文章提到「他們並沒有談論宗教人士,不論是來自歐洲的,還是盤踞在印度的」。
雖然中國堂堂大國,不需要迴避爭議,但這次的媒體效應差距如此大,是否在預計之內,則是另一回事。而且如果這次同期訪問的,是那位「盤踞在印度的」而不是「來自歐洲的」宗教人士,安排行程的相關部門,是否又會同樣認為宗教及政治領袖可比性不大而維持相同的建議?還是拒絕同場演出,誓不讓這些好事之徒(傳媒)可說三道四?
教宗的首次訪美行程於去年底公布,當時也是重要的國際新聞,即使是無神論的中國,經常要應付來自四面八方的記者、在羅馬有分館的外交部門無可能不知道,或者完全忽視。教宗的行程可說是更早就定好,那麼相關部門是基於甚麼理由,向上層建議兩者性質不同而不必規避?如今似乎又有社交媒體文章要為教宗鋒芒蓋過習近平而作出辯護?
美國總統奧巴馬邀請習近平訪美應該是直至今年二月才有的事,當時報道只說是九月份,沒有提出確切日期,直到出發前一星期才正式公布,而且還說行程安排隨時可能仍有變更。對於兩個大國之間的元首國事訪問,有諸多人員、賓客安排和保安問題,卻遲遲未敲定,實在有點奇怪。這亦是製造了機會讓媒體在事前忖測習方兩人有可能會面握手,事後又大造文章說失諸交臂。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三名要員也在美國同時出現之事。他們既有中國人的身分,也有天主教成員的身分,此時出現,主流社會可能不太在意,但為中國天主教徒來說,這無形中為習近平與教宗之間搭建了想像空間,自有多一份的解讀。所謂太多的巧合就不是巧合了。
要知道,國內的主教是沒有真正出國的自由。即使得到境外單位邀請,他們每次出國得向主管單位申請。這次行程包括兩位非法主教與一位合法主教。那麼,主管單位在同意他們出國前,又有沒有評估他們在美國出現,對本來已碰上教宗同期訪問的國家主席美國之行,會帶來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呢?
正面去看,兩位非法主教去尋求與教宗修和,連一位地下教友都說為之感動。這些主教團正副主席是政府管理中國天主教事務的執行人,他們會是國家外交的宗教資源,代表中方向教廷伸出橄欖枝?或是展現中國的軟實力?
負面地去看,非法主教因為在沒有教宗批准之下接受祝聖,得不到教廷承認,也因此在中國教會內不受教友歡迎。這個時候讓他們去美國,成為天主教圈內的話題,對他們見不到有好處,卻同時把中國在宗教和人權上的問題,挑出來成為媒體焦點,難道就真的完全不用迴避爭議?
最近另一篇官媒上的評論,指中國外交要有效善用宗教資源。筆者認為宗教本來就不該用來「用」的,即使是「善用」,說白了也是利用,感覺不太中聽。然而,若順著官方這套思路去想,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三位主教團要員的同期出訪,是好是壞,如果對某一宗教沒有充分認識,又如何「善用」?反而隨時有可能落得尷尬收場。
宗教是信徒心靈的依靠和慰藉,不是用來利用的。若是連這個道理都不明白,未來的宗教外交,危矣!
__________
撰文:王日光,香港一位天主教徒。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