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_HK_Ecumenism

基督宗教領袖參與今年的基督徒合一祈禱周。

刊登日期: 2017. 02. 06

       【天亞社.香港訊】香港的天主教、基督教及正教信徒以一份聯合呼籲文、中文及英文的合一聚會,以及為教會領袖而設的聯合聖餐崇拜暨早餐團契的活動,度過了一月十八至廿五日以「復和:基督的愛激勵我們(林後五14-20)」為主題的基督徒合一祈禱周。從事教育工作的基督教徒袁月興雖然常閱讀天主教的《公教報》和基督教的《時代論壇》的兩教新聞,但對合一周的活動,直言感到「很枯燥」。她疑惑,這些活動形式「是否還適合廿一世紀『雨傘運動』後的香港?」合一運動沒有與時俱進,她認為值得教會、信徒反思。

 

      袁月興說,領袖們出席活動就稱為合一?這對不是領袖的年青信徒來說,合一像與他們無關。她指出,現在的年青人與以前不同,他們有些很關心社會,在政治上也很積極活躍,希望知道教會的看法,所以若想整個合一運動可以進步,應接受時代已經不同了。教會領袖與信眾尤其是與年輕人之間的距離,與袁氏有類似看法的信眾,大有人在。天主教徒劉耀琮雖然從神父的主日講道中得悉今年合一周的時間,但沒有參加其中的活動。他對天亞社說:「不察覺有甚麼活動,而且也不太感興趣。」他在大學參與天主教同學會時,曾拜訪校內的基督徒團契,對方也曾派人參加天主教的禮儀,對合一活動的參與也僅此而已。這位二十來歲的青年表示,現在在堂區的環境裡,基督徒合一的氣氛並不濃厚,「也不太清楚當中的精神,感覺合一好像沒有甚麼作用」。

 

       袁月興認為,問題出於缺乏對合一的更深層次理解,「包括對環境的理解:自己是創造的一部份、自己與香港社會等,特別香港社會正面對很大的挑戰」。她說,即使香港社會的生活、環境,「好像完全與教會無關,人的掙扎不是教會的掙扎,只停留在形式化的活動,這是很可惜的」。

 

政治化桎梏了合一?

       其中一個影響合一運動的因素可是迴避討論政治。袁月興指出,「現在的情況好像跟中國有關的都歸納為政治,而教會又很怕討論,很多宗教領袖、信徒都不願去觸碰」,但這又是避不了的事,因為香港已回歸了。這使得教會即使關注民生,其聲明都顯得「高大空」和官腔。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助理執行幹事尹凱榮則不完全認同。他指出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和基督徒學會等團體,就著社會議題一直有合作。

       他以或稱雨傘運動的佔中運動為例,發起人、核心成員和義工,有一半以上是基督徒。大家起初未必知道各人的教徒身份,也不會特別標榜,但在分享宗教活動或祈禱文的互動中,慢慢知道對方是教徒,這種層次也是合一見證。不過,尹凱榮承認合一運動在七十年代較為活躍,到了八、九十年代,信徒有很多其他事去關心,如回歸等問題,使得運動有點停滯不前,直到這幾年再開始有新氣象。他舉例說,這兩年有一個神學對談小組,天主教、正教和不同基督教宗派也有神學同工出席;去年共同出了合一禱文;今年也出了尼西亞信經新譯文,雖然未有馬上採用,但大家認為可在各自教會商討,日後是否一起採用。

       他續說,另外在八十年代有合一聖經,華人教會(天基)合作翻譯。當時由於資金等問題,翻譯了《新約》後就暫停了,最近有委員重提可否進行下去。尹凱榮指出,過去運動有很多不理想的地方,新舊交替非常緩慢,來來去去是那些面孔,所以給人停滯的感覺。但正教會這十幾年積極參與,而天基兩教也為宗教改革五百周年張羅,都帶來了契機。

 

教會領袖友誼帶來合作

       香港教區基督徒合一委員會外務秘書龔聖美認為,運動好像較為官方和刻意邀請領袖參與,做法可以接受。龔聖美解釋,其實「領袖們是可以拒絕的,他們的參與是表示支持,並鞏固了彼此的友誼。因為之後委員會和信義宗或其他團體,那度門已經通了,就是靠這份關係」。天主教香港教區、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和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於二零一四年簽署協議,互認有關「因信成義聯合聲明」的合一中文譯本。

       龔聖美指出,因信稱義聲明的聯合中文譯本是本地合一運動的重要里程碑。這位普世博愛運動的核心成員對天亞社說,合一運動最重要是那些教派和教會領袖、同工如何把訊息主動性傳給信眾。但她不諱言,有很多神父、修女也沒有參加,「可能沒有意識到其重要性」。龔聖美說,合一是漫長的路,因為在主內再合而為一是有很多方面的,「最基本是要打破分隔了大家的圍牆」。她又說,在這世代之中,那麼多爭奪,如果基督宗教繼續強硬,那世間的爭執,沒有一個榜樣去參考。故此,大家應放下以往的分歧,用新眼光去看待對方。 

 

【完】天亞社英文新聞:

Road to unity is long for Hong Kong Christian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