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News】印度主教頒具爭議新指引,對教友結婚年齡等設限

W_Controversial-guide

教友在科欽教堂準備參與彌撒。

刊登日期: 2017. 01. 24

       東方敘利亞禮錫羅馬拉巴爾教會一位主教就包括婚葬的禮儀頒佈一套詳盡的指引,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教會內引起爭議。塔馬拉塞利教區雷米吉奧斯.英查南尼伊爾(Remigiose Inchananiyil)主教於一月十五日發布有關公告。教區秘書長亞巴郎.卡維爾普拉伊達姆(Abraham Kavilpurayidam)神父表示,那是基於一月九至十一日教區全體大會中所作的決議。

 

指引中寫道,男性天主教徒須於廿五歲前結婚,而女性應在廿三歲之前;又提及婚禮應避免奢華,並禁用伴娘和花女

        公告還聚焦談論簡樸,並批評為了人們方便而延遲埋葬遺體的新趨勢,指出在正常情況下,埋葬應於死亡後廿四小時內完成。公告亦要求堂區議會禁止在教會慶節和其他活動期間,燃放煙花和演奏現代樂器。活躍於教區轄區內社運人士若瑟.巴斯弟盎(Jose Sebastian)說,有些建議是不切實際和不必要的。巴斯弟盎說:「一個人在廿五歲前,可能還沒完成學業、就業、並在經濟上獨立。不一定能在廿五歲前結婚。」他續說,許多葬禮的延遲,通常是為了讓身在外地工作的死者家屬能出席儀式。

       據估計,約三百萬喀拉拉邦人正在波斯灣和歐洲當勞工,其中大多是基督徒。另有數以千計的人則在印度其他城邦工作。這位社運人士說:「雖然這些指引並非強制性,但當堂區神父嘗試遵從主教的指示時,可能會在神職人員和教友之間產生不和。」喀拉拉邦天主教會改革運動召集人雷吉.恩杰拉尼(Reji Njallani)說,該指引可能是試圖復興錫羅馬拉巴爾教會多個世紀以來的習俗與傳統。這個東方禮教會的根源可追溯至耶穌時代的聖多默宗徒。

       很多喀拉拉的基督徒也被稱為聖多默基督徒,跟從印度教高種姓的習俗,但在十六世紀來到的葡萄牙傳教士的影響下,接受了幾項禮儀轉變。他說:「教會內有團體一直試圖復興他們稱為聖多默基督徒的傳統。」他說,花女的禁止和早婚的建議可從這個方向去看。邦內的印度教高種姓傳統也要求在死亡的同日,或至少廿四小時內舉行葬禮。然而,卡維爾普拉伊達姆神父告訴天亞社,這舉措並非是完全回到前葡萄牙時期,而是恢復舊日良好做法的一次認真嘗試。

       他說:「我們的研究顯示,許多現代奉行的做法來自一種富裕的生活方式。教會希望予以勸阻,及恢復教會原來的面貌。」他續說,研究顯示晚婚導致幾個問題,包括不育。他說,教區約有十二萬教友,當中三十歲以上的未婚者多達一千五百人。教會領袖過去十年一直催促教友生育更多孩子,以改善教會人員愈來愈少的狀況。教區牧民議會秘書查科(Chacko)說,指引獲得錫羅馬拉巴爾教會全體大會的「全力支持」。

 

印度天主教會由拉丁禮、東方敘利亞禮錫羅馬拉巴爾教會及錫羅馬倫卡拉教會組成

       拉丁禮採用歐洲傳教士於十六世紀引入的羅馬禮儀。另外兩個東方禮教會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發展,使用敘利亞教會禮儀傳統,其根源可追溯至聖多默宗徒。

 

 

【完】天亞社英文新聞:

Controversial new guidelines issued by Syro Malabar bishop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