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台教區和修會需要掛「招牌」尋覓好牧人

jsd

台灣民眾走在街道上,要找一家天主教修會,實在太難了,因為這地方的男女修會超過一百家,大都沒掛招牌。

  當有志修道的男女青年想要進入修會,他們可能不知道修道院在何處,也不知道那家修會最適合自己,只因修院都不掛招牌。

  面對不知道選擇加入教區還是修會的神職人員時,想修道的青年想找修會諮詢和參觀也有可能會碰壁,只因修會沒掛招牌。

  怪不得台灣男女修道人很少,不僅找不到修會,也不會知道修會特色和使命。教區也是如此,到處都有天主堂,年輕教友或外教人要想了解如何可做神父,在天主堂內卻看不到諮詢單位。

  至於目前最流行的網絡世界裡,台灣七大教區和逾百個男女修會的網站裡,對「加入教區或修會申請手續和條件,以及培育規定」等最基本資訊,不是欠缺就是擺放位置不明顯。

  台灣不論大、中和小學的網站都有入學條件和願景等公開資訊,還有師資說明,使願意入學和教學者都能很清楚知道自己是否適宜在這所學校發展。為此,修會和教區或修院不能再做「隱形人」了,大門口應掛著「招牌」,網站把聖召查詢、申請入會等放在顯眼位置。

  教區和男女修會可以掛的另種「招牌」是重視文宣活動。不論是公開活動或是修會長上來視察會務或做「市場調查」,還是教廷高官和樞機來台主持宗教節慶或了解教務,應可安排公開演講或在主日彌撒裡分享,宣告天主教需要人才和合作夥伴。

  天主教徒在台灣雖是「少數民族」,只有二十多萬人,比原住民的五十四萬餘人還少,讓人更難相信的是,這群體比外勞人數更少。

  台灣開放引進外勞二十年,據勞動部統計,截至去年底,外勞人數突破五十萬大關。不過,其中越南和菲律賓勞工大部份天主教徒卻增加了台灣教會責任。

  可是天主教會在台灣卻不是「弱勢團體」。據主教團二零一二年統計,教區和修會神父合共約六百多位,其中外籍神父高達三百五十三人,比本籍的二百七十六人還高。顯然本地修道人聖召太少,還在依賴外籍神父福傳。

  另一現象更令人吃驚是神父太少,造成正常運作的教堂只有三百七十四間,沒有神父派駐的「兼管區」教堂竟高達二百九十四間,經常關閉的「半公開聖堂」也高達一百零三間。換句話說,沒有神父的教堂總數有三百九十七間,比正常教堂還高,顯然早年教務繁盛時期至今,教友流失太大。

  還有值得台灣教會深思的是過去太重視教育事業,目前天主教大專院校有六所,職業院校二所,中學三十所,小學十一所,幼稚園高達一百四十五所。在面對少子化嚴重的社會和老人化時代來臨時,教區和修會如何調整在教育領域裡不僅達到自養能力外,還有培育修道人才的功效,才能使天主付予的使命達成?

  目前三所天主教大學裡都設有「使命室」,負責校內牧靈和培育修道人的單位。這是明亮的招牌,可以在各地天主教中小學、醫院、診所、慈善基金會或社會福利關懷中心、文物館等設立相同或類似單位,如同演藝界裡的「星探」一般,成為各教區或修會「甄選人才」的窗口。

__________

撰文:郭芳贄,天亞社台灣特派員。

【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