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亞洲教友傳教士在港交流分享傳教經驗

HK_L

亞洲教友傳教士交流大會合照。

  【天亞社.香港訊】今年是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成立廿五周年,他們首次邀請來自亞洲地區的教友傳教士前來交流傳信工作的經驗和展望,而本地的首位教友傳教士籲青年放眼世界,回應天主的召叫,尋找信仰及生命意義。

  傳信會副會長關詠詩對天亞社說,香港教區三年前舉辦了全球華人教友職務交流大會,有了舉辦此類大型活動的經驗,加上適逢傳信會創會銀禧,是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而亞洲區傳教士未曾有過聚集的機會,所以接納教區副主教陳志明神父的建議,以交流大會方式來紀念。

  她又說:「我們也是受惠於傳教士才認識信仰,傳教士除了在外地服務,還有一個使命,就是在服務的地區或在自己的國家,邀請其他人參與福傳服務。」

  關詠詩又說,傳教士所到之處都是當地有需要的,如在港時擔任服務幼兒教育工作的黃文英,現於柬埔寨傳教並投身當地的教育服務。而另一位傳教士凌君慧則正在印度加爾各答服務智障的女孩。

  這次亞洲教友傳教士交流會於五月廿二至廿五日在香港進行,主題為「亞洲教會-從皈依到福傳」,參加者有來自柬埔寨、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約三十多位亞洲人或在亞洲服務的外籍人士。在三天的大會中,他們分享天主的召叫、傳教士所遇到的困難,並展望將來的服務。

  廿五日的閉幕禮,大會邀請了從意大利到香港傳教逾半個世紀的恩保德(Giovanni Giampietro)神父擔任講者,分享傳教使命。

  這位宗座外方傳教會會士說了一個故事:一位老人在沙漠裡有一口井,每有客人經過向他要水他都很慷慨讓他們喝。但過了一段時間,喝井水的人少了,原來那些人認為老人有一口井代表附近也有水,所以都自己開發。

  恩神父續說,老人因為再沒有人喝他的水,所以很不開心。他不開心在於自己「失去了身分,他最需要皈依」。他指出,水是代表天主,「其實不是你帶天主去那裡,而是祂一直在那裡附近」。他藉此提醒教友傳教士不要「作為門徒把天主摒棄在門外」。

  他又問與會者什麼是福傳、福傳的對象是誰、為何要福傳等問題。他解釋,福傳的定義就是要宣講耶穌基督給不信的人認識,「講耶穌未必是福傳,因為要看對象是誰,若是跟教友講耶穌那只是牧民工作」。他又說,要傳福音的原因是因為「這是老板(耶穌)的命領」,並且因為「我信故我言」,及被驅使、推動去宣講。

  恩神父在會上又說了一件事。有一次他跟青年人去海外做福傳分享,在飛機上遇到一位伊斯蘭教徒,那人向他展示自己去了麥加朝聖的照片,原來是那教徒第一次去麥加朝聖,所以要跟人分享。那人說正好恩神父坐在他旁,所以只好跟他說,「他說若不說出來就會爆炸」,「這就是驅使、推動」。

  過去廿五年,香港共派遣了十三位教友到不同國家和地區傳教,至今還有一位在印度,兩位在柬埔寨。

  現任傳信會會長何愛珠也是香港首位教友傳教士,她回憶廿五年前,自己還是一個年輕人,正在找尋信仰和生活意義,「很強烈感覺到天主的召叫,覺得這是極需要做的事」。她認為,很多人都有這份召叫,只是有沒有勇氣踏出第一步去回應。

  她鼓勵年青年不要只看著自己,要放眼整個世界和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當我們放眼出外時,會發現自身的問題比起世界上的問題可能只是很渺小」。

  何愛珠對天亞社說,有些人認為做傳教士就是去幫助他人,其實不是這樣,反而在他人的地方、文化、民族中,「可讓我們眼界擴闊,才明白這是天主的創造。我們只看到眼前,其實天主在邀請我們看更多」。

  她樂見這些年來教會的轉變和對教友傳教士的支持。何愛珠坦言,起初大家都不了解教友傳教士是什麼,但透過持續工作,本地教會和亞洲教會都意識到福傳使命不僅是由修道人或教會團體負責,而是所有教友都有其責任。

  她指出,傳教士要面對很多困難,「在他鄉要好願意放下自我與當地人民一起,我們要懂得跟天主的關係才能服務,這是個別傳教士的困難」。另外,教友傳教士也是屬於教會的,並非單獨行動,所以要與本地教會和當地教會同行,得到他們的支持。

  她觀察到亞洲區在這方面也很成熟,所以才舉辦這次交流會,讓不同地方的教友傳教士一起分享。但她強調,現在仍只是一部分人看到這需要,她希望整個教會和每位教友也知道「這是每個有信仰的人生命的召叫」。

【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