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ng1

耶穌會士張春生神父。[圖片來源:耶穌會資源開發室提供。]

  【天亞社.台北訊】華人天主教神學領航者、耶穌會士張春申神父上周六(三月十五日)於新北市耕莘醫院安息主懷,享年八十六歲。該會中華會省訂於下周一(廿三日)在台北市聖家堂為他舉行逾越聖祭,靈柩將安葬在彰化靜山墓園。

  張神父一九二九年生於江蘇省蘇州吳縣,祖籍上海,四七年於上海徐家匯入耶穌會初學,兩年後在菲律賓宣發初願,其後一直在當地進修。

  直至一九六零年在台灣新竹晉鐸,六四年獲得羅馬額我略大學神學博士學位,翌年在羅馬矢發末願,同年東返,執教於旅菲中華省神學院。

  一九六七年神學院遷往台灣,附屬於天主教輔仁大學,張神父便執教信理神學,直至二零零六年退休。

  輔仁大學宗教系首任系主任陸達誠神父告訴天亞社,張神父在一九八四至九六年間,擔任耶穌會中華省會長達十二年,打破修會的歷史記錄,原因是他當了兩任省會長。第一次任期的最後一年,遠東省改成中華省,因會省易名,故可連任,再當此職六年。

  目前中華會省包括台灣、香港、澳門和中國大陸的大中華地區。而過去的遠東省則台灣與菲律賓等國相連。

  設在台北的《光啟出版社》在張神父著作中,簡介作者是「中國神學的開拓者與領航者」,長年投身中國教會神學領域的耕耘、研究、教學與論述,不遺餘力,堪稱泰斗。

  張神父著作甚豐,包括《救主耶穌的母親──聖母論》、《耶穌的母親》、《聖經的寫作靈感》、《修會的三願與團體生活》、《教友生活與使命大禧年留印──聖三模型的靈修生活》、《天主先愛了我們》、《中國靈修芻議》、《天主聖父》、《張春申神學論文選輯》、《基督的教會-新編》、《基督的教會(增修版)》等書。

  陸神父回憶恩師張神父時透露,一九六七年他在菲律賓讀第一年神學,張神父做院長,一年後兩人隨神學院遷到台北。那時百廢待舉,上課時,建築工程還在進行中,噪音不小。當時的資深老師不會用中文講課,一切在摸索之中。有趣是張神父講國語夾雜很重的蘇州口音,如地獄裡的「火」,說起來像地獄裏的「湖」,叫人一頭霧水。

  黎建球教授告訴天亞社,張神父平易近人,更是一個常在思考、反應非常敏銳的人,對於教會改革,他堅持其個人主張。當時于斌樞機擔任天主教中國主教團團長,張神父曾和房志榮神父共同上書主教團力言改革,令人佩服他們的勇氣。

  這位掌管輔大長達八年的前任校長表示,張神父在擔任省會長時,對於耶穌會在輔大的角色非常看重,特別是輔大作為一所天主教大學所應扮演的角色。

  「中華基督神修小會」前總會主席簡銓堯也對天亞社說,張神父在著作《中國靈修芻議》裡,主張天主教會應推廣華人傳統習俗──靜坐,成為天主徒的靈修方式。

  簡銓堯指出,這與神修小會宗旨「中華基督化,基督中華化」相符合,可見張神父對中華文化的洞悉清晰。

  張神父在二零零四年任教輔大神學院最後一年時,簡氏選上了他的「神學概論」課。簡銓堯憶述,若不曉得張神父講述的脈絡,就很難聽懂和了解。

  最近,同屬耶穌會的教宗方濟各就職兩周年,而中梵關係又再次成為傳媒焦點。但張神父早在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大陸後,在台北總教區的《教友生活周刊》同年十一月二日一期,就有關議題撰文發表過個人看法。

  他當年以《中共對梵蒂岡歷史的盲點》為題的短文,針對九七年十月十六日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宗教信仰自由狀況》白皮書指出:「雖然中共可以堅持梵蒂岡和中國改善關係,須以斷絕與台灣的外交關係為前提等等,但它不能要求改變梵蒂岡外交的歷史與傳統。」

  文章指出,「中共白皮書卻強調,中共與梵蒂岡的關係首先是國家關係,只有在國家關係改善後才能談宗教問題。至少應當說這是歷史的盲點,或者不顧國際外交傳統的強權作風」,該白皮書對梵蒂岡「呈露它數十年來始終局限在自設的界線內,無法進入國際外交的共識」。

  張神父在文中又說:「梵蒂岡中立國與眾不同的特徵,是其目標並非如一般國家為了國民的利益,而是為了天主教最高領袖教宗執行信仰上的職務。」

  張神父對中梵關係的遠見,更收錄在江國雄和陳方中兩位合著的《中梵外交關係史》內。
【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