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鍾秀
教宗方濟各 12月8日在羅馬聖伯祿大殿,開啟了慈悲禧年的聖門。教宗說在這巨變的時代,需要讓人們看見天主臨在與關懷的標記。天主慈悲可驅散邪惡黑暗,耶穌基督是天主慈悲的顯現,經由耶穌,在我們生活中體會天主寬恕、陪伴與關懷。天主的喜樂是寬恕,天主的本性是慈悲。
12月13日王榮和蒙席邀請趙必成神父在基隆和平之后主持彌撒和將臨期避靜。他避靜的主題是「恕」,以中國儒家思想,延伸了教宗所說的「慈悲」。趙神父說,恕,是恕己恕人,與萬物同為一體。寬恕釘死他的人是一種禮物。恕,是如心,把萬物放在心中,用心去聆聽,就如天主要的是我們的心。子貢問日: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恕」的相反是「怒」,心被奴,無法放開。
「恕」不等於「原諒」,因為,原諒是單方面的,而「恕」是互助、互惠、互動,彼此建立在和協的關係中,心體心。「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六31),將心比心,替別人著想,不為難別人;站在別人的立場去看,而不是在道德立場去批判,這是一種好的德行。盧雲神父說:「受過傷害的人知道如何治療別人,如把先前的苦停下來,好好培育慈悲、恕、及愛。經驗人的痛苦,從痛苦中把人提升,並體會需要人的心。」祝福就是祝福,不需要化妝,因為好好利用自己的痛苦,可轉化為別人的祝福。耶穌降生成人是因為感覺到人的痛苦、被壓迫、被人遺棄。從天主的慈悲中找回尊嚴,無論如何,天主都愛我們。德蕾莎姆姆說:「通過服務給人尊嚴。遺棄者臨死前像個人被愛,感受到天主沒有離開。」儒家學說的「恕」不只是協調社會關係的唯一的人類途徑,也是發展與天命一個交談聯繫。
聖女大德蘭和聖方濟的靈修,是與所有受造物成為兄弟姊妹。太陽、月亮、風都是弟兄姊妹,一起歸向天主。通過彼此互相給予的原諒達到恕。如此,互相寬恕把所有的怒恨化解,就如我們念〈羔羊讚〉,念到「除免世界的天主羔羊」,耶穌因著寬恕,與人的罪過一筆勾銷,什麼都看不到。否則傷口還在,成為更嚴重的問題。
「恕」不是忘記、不是容忍、不是一刀切、不是自我犧牲、不是一刻之間的決定,而是我們從傷痛經驗中昇華為正能量。「恕」不是自責去解釋傷害的經驗,「恕」不是自憐無助,受創傷主義,認定自己永遠是受害者。「恕」不應與受傷害經驗疏遠,沒有體會到別人的苦。如果我們忘記慈悲是「天主更喜愛的事」,我們將永遠為制度和框架所束縛,我們將永遠為奴。
但,「恕」應該是什麼呢 ?
1.恕己──如蜜蜂採花,花可開花結果。成就別人,對社會有所貢獻,互助互惠。
2.自願放開悲傷──放下因傷害帶來的情緒,如果把傷害停留在心中,不能與天主的美好結合。
3.願意放開過去被傷害所束縛的生命之路──把生命放在天主面前,顯露出天主慈悲的面容。
4.從傷害康復過程中的一份禮物── 這種是天主的特別賞賜的禮物,把傷害停留在生命之外。
5.內化的過程──是一種美好,接納和自由的狀態。
6.體會到我們無需怨恨、憤慨和自憐 ──心靈不再被綑綁。
7.不用等待懲罰──不需那些傷害我們的人來彌補我們的損失,因天主在天俯視祂的正義。
8.不要以惡報惡──認同我們無論做什麼去懲罰傷害我們的人,也無法治癒我們。
9.不再用因他人的行為過失來進一步的懲罰自己──過的不開心就是自我懲罰,也不會因別人的一句話而失眠。
當我們體會生活中有更多更好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完成,我們承認傷害,放開罪疚,停止負面情緒,從「恕」的轉化過程學習放下怒氣和憤慨。以正確的觀點面對過去,因這一部分就是成長與轉化的必經過程。仇恨是人心靈與人際關係的癌症,當我們放下時,心靈不再有怒氣,就可展露出天父慈悲的面容。
感謝趙神父把「恕」做如此深刻的闡釋,這是他用生命經驗所結出的果實。放下一切,迎向未來,因為人生有那麼多美好的光明面等待著我們。我們彼此鼓勵敞開心門,讓我們言行展現出天主的慈悲與美善,也搭起天主與人的橋樑,迎向永遠被愛的希望。
摘自2016/1/10 天主教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