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在協會成立大會上致詞。

   【天亞社.台北訊】聽過「居家服務員」嗎?這將是台灣未來五年非常熱門的行業,因為「人口黃金交叉」預期在二零一七至二二年間發生,到時候死亡和出生人口相等,可預見需要長期照顧的失能者會急速增加。
  有鑑於此,天主教會辦的卅二個醫院、大學、社會福利基金會、安養機構、老人長期照顧中心、智能發展中心、啟智中心、療養院等集合成立「台灣天主教長期照顧機構協會」,上月在台北舉行成立大會。
  「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致詞時說,所有天主教長照機構在被召叫的恩典中,不但努力活出愛,也在重現生命的價值。這位新店耕莘醫院院長稍後當選為協會第一屆理事長。
  鄧世雄強調,協會主要目的是交流及融合經驗,向政府建議相關政策、開創就業環境、從事海內外相關計劃與研究、與國際機構交流及支援資源缺乏地區服務的工作。
  協會常務理事陳惠姿對天亞社說,本地教會在長期照顧業務上是「馬前族」,自八十年代初期在北、中、南部都扮演照顧模式的典範,零七年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劃以來,更是積極帶動這產業。
  這位天主教輔仁大學護理系主任預期今年立法院會期內通過《長期照顧服務法》,使政府有法理依據加速發展長期照顧資源的過程中,相關教會團體可以團結力量在各地參與其事,特別是平衡城鄉資源落差。
  目前失能者佔台灣人口比率接近百分之三,約七十萬人。她透露,至於籌備多年的《長期照顧保險法》預計於一六年上路,趕在「人口黃金交叉」前,以因應家庭照顧人力缺乏的社會需求。
  陳惠姿說,成立協會可以促使神父、修女和教友互相學習,因過去半世紀裡這類機構大都由神父和修女經營,目前教友逐步接替高齡神父修女,期望這種趨勢可以吸引更多教友投入與參與。此外,它可用團體力量來繼續影響政府的政策推動和引導民間風氣,且在募捐和尋找財源上更加容易。
  這位研究老人學多年的天主教學者表示,「居家服務員」為高齡者、先天性、罕見疾病兒童,以及後天自我照顧能力缺損者等失能者提供不同程度的協助,以進行日常活動,但不居住在受照顧者家中。
  目前台灣已有二萬多人,去年男性開始加入這新行業。內政部推算一八年需求量將達六萬人,需要有更多人願意投入。
  對於聘用海外勞工來照顧失能者,陳氏認為,早期菲傭多是大學畢業,目前轉為印尼和越南等外勞,學歷大都祇有小學程度,不僅語言溝通有困難,更有文化差異。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正在台中市和新北市新莊區試辦「鐘點外勞」,採取一位本地勞工搭配一位外勞的居家服務員制度,共同照顧六至八位失能者,由本地勞工扮演「照顧秘書」,以改善溝通和文化敏感度等落差。
  新竹縣「竹北市老人安養中心」主任張旭興認為,協會應先加強會員機構間的合作,包括專業資訊的分享,如政府政策,開設研習班培養專業人員,舉辦研討會提高志工水準。這個安養中心是竹北市公所敬邀天主教新竹教區委託經營,於零二年接辦至今,共有四十八個床位。
  以協助小兒麻痺病患為對象的台北市「更生復健服務中心」主任黃智才對天亞社說,根據過往經驗,長期照顧工作最大難題就是病床不夠,不論醫院或安養中心,床位總是「客滿」,新「失能者」祇得留在家中。他認為,對照顧偏遠地區的失能者,地方政府都推給天主教單位負責,交通花費巨大,協會成立後應向政府爭取更多補貼。
  在六月廿一日的成立大會上,台灣主教團主席洪山川總主教主持祝福禮,他期勉各個機構與中心持續發揚基督愛人的精神,為需要幫助的人付出。
  據相關統計顯示,天主教長期照顧機構經政府評鑑為優等者佔五成六。除了榮民之家及護理之家,天主教住宿型機構逾半佔床率達百分之九十以上,遠高於ㄧ般老人長期照顧及安養機構百分之七十四的平均率。
  目前天主教長照機構計有:身心障礙服務機構四十家、老人福利機構廿四家、護理機構十一家,可提供廿四小時住宿共四千六百床,另有兩家老人公寓、日間照顧中心卅六家,並有居家護理二千二百七十六人。
  另有十家機構每年提供近廿六萬次送餐服務,十五家提供居家服務令三千五百人受惠,佔全台總服務人數近一成。
  這些機構近半數成立逾二十年,更有十五家成立服務三十年以上。
【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