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疫情的福,為了防疫,宅在家辦公和上線教學成了一個全新疫情中的生活方式,除了責任和義務性的工作,忙碌之餘也重新整理房子,為自己打造一個更舒適和方便作息的空間,能在觀看電視循環轟炸式的疫情報導後,還可以享受遠眺青山、照顧花草、看書、做飯、彈琴、玩弄新樂器和唱歌的安定,然而更驚喜感動地,是這段時間裡感受到了更多的幸福恩寵,就是可以無時無刻地向天父祈禱,肆無忌憚地跟天主撒嬌,訴說心中的想法和疑問,實在太幸福有趣了!想想在這居家辦公的3周時間裡,我的生活無形中似乎就形成了一個專屬於自己和天主的新的生活文化。
思考台灣教會的福傳工作,常常讓我回想在歐洲讀書的日子,由於奧地利是一個天主教國家,所以國家和教會慶祝的日子幾乎是一致的,身為一位外來的亞洲留學生,且又是一名天主教徒,讀的也是教會音樂科系,除了適應不同的身分文化,也學習著如何融入當地天主教的教會生活。
系上唯一的一位台灣學生,很快成為教授和同學們注意的對象,受到大家很多的關心和照顧,因此,只要是同學或教授在教堂有音樂會或是服務,就會跟著大家跑攤,開心地服務也開心地慶祝,更深深體驗到教會生活的豐富、喜樂和幸福。除了滿足音樂上的喜悅,也在服務中學習到慶祝的意義必須與信仰生活結合在一起,有認知也去生活,不然教會只是一個空洞沒有靈魂的建築,虛有其華麗的外表,而沒有內在的健康豐美。
教會生活已經成為歐洲的文化氛圍,到處可見顯眼的教堂、聽著禮儀前敲響的教堂鐘聲、著裝正式的信友一家庭、一家庭地進入教堂,相互招呼問候、輝煌的聖樂、隆重的禮儀等,缺了任何一樣,似乎就是不完整而失態,而我隻身一個外國人在其中,卻也享受著家的溫暖和同樣的福分,只因我們都是天主的孩子。
回到台灣,每到教堂服務就想起在歐洲的經驗,夢想如果能營造一個國外教會生活的氛圍有多美好!但是20多年過去,台灣教會似乎還在僵硬地原地踏步或是退步?教會的信仰生活、家庭的信仰生活或是個人的信仰生活,是否讓人有家或是幸福的感覺,或是感到空洞?
台灣新冠疫情連爆的案例是萬華的茶室阿公店,不禁心疼染疫的人們,因為他們在家庭、親情、友情和心靈上是空洞的,所以會投身在社會陰暗的角落裡相互依賴,媒體稱為「茶室文化」,這顯露了台灣社會的現狀,也提醒著台灣天主教會,如果我們再不重視教會生活的各項教育,從個人、家庭、堂區至教區,只怕教會永遠是老人的教會,且青年不再認同教會的信仰和教導。
在與中國教會接觸時,他們常常羨慕我們的宗教自由和進步,但現在反觀,中國在幾十年的宗教迫害壓力下仍維持忠貞的信仰,是靠著家庭信仰傳承和地下教會生存下來的,所以,我們是否該更加珍惜和努力教會的傳承?
信仰生活光靠禮儀的形式是不夠且危險的,需要學習知識和在日常生活中去生活出來,但是,如果在生活中不祈禱,也很難有恩寵去體驗教會內在的豐美生命。
疫情間,我也開始了在線上「疫情中的歌詠隊∼練唱啦!」主日選曲練唱教室,邀請大家一起練習當周主日適用的禮儀歌曲,也提供彌撒主題的介紹、開放大家做信仰分享(可惜的是,教友們容易將信仰分享,當作聊天⋯⋯)及為有需要的意向代禱,希望在政府規定全民在家防疫的這一段日子裡,藉由唱聖歌、分享及代禱,養成祈禱和與主交心的習慣,聖化自己的生活,也成為個人與天主專屬空間的生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