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_Mi

全體與會者合照。

  【天亞社.台灣台中訊】二零一四泛亞地區移民、家庭和使命會議在天主教曉明女中舉行,與會人士呼籲泛亞國家的地方教會要「檢討自己的福傳方案」,克服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偏見,才能受到新移民接受信仰。

  以「讓移民及其家庭邁向更美好世界的工作使命」為主題的會議,經過幾天熱烈討論,於九月廿八日閉幕。

  與會者認為,泛亞地區的天主教領袖應注視二億三千五百萬國際移民裡,亞洲人口流動最多,應該重視亞太地區的人口遷移趨勢。

  這次會議是由台灣地區主教團移民觀光牧靈委員會主任林吉男主教主持。這位台南教區主教指出,在亞太地區,移民是挑戰人性、喚醒具有善意的人們彼此負責的幾項重要議題之一。台灣是接受外來移民的地點,有超過五十萬的移民勞工及新移民,為台灣的經濟付出,不過,台灣本身對移民的政策與傳統習慣,時常為了利益,輕視、貶低了人的尊嚴。

  在閉幕前,大會秘書長若望.克特勒爾斯(Johan Ketelers)宣讀共同聲明,指出泛亞地區移民的主要原因,其流動性可以是非常傳統,渴求高等教育,在通過勞動尋求自身發展,更令人驚訝是在家庭的原因。

  例如,中國大陸每年新增約二百萬名大學生,為滿足求學需求,大陸必須在未來五年裡每周建立兩所新大學。這現象推動著大陸學生往海外深造,有機會在不同文化環境中成長,回國後將有助於改變傳統文化和社會。如果留在當地繼續研究,則有助於東道國社會的進一步變化。這些學生和其家庭成員都應被理解為這種變化的催化劑。

  去年,國際天主教移徙委員會亞洲工作組會議期間,與會人士獲悉在台灣的婚姻每年約有五千名是外配,增加國際性質。這意味著,到二零二零年台灣的混血兒將高達一百萬人。他們成長將會被濃縮,逐漸生成一個新的組織和文化。

  在菲律賓,高達一千一百萬移民勞工在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工作。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部分地依賴陌生人,他們從事工作的工資比在自己國家較少。此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菲律賓移民(經濟活動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數量顯示兩種弱點:依賴國外的工作,匯款每年高達四千三百多億美元;以及緩慢穩定地破壞社會凝聚力。

  會議有來自台灣、越南、菲律賓、以色列、印度、澳洲、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主教、神父等教會專家,共同討論「移民─使命的推動力」、「移民、家庭與使命─使命新趨勢」、「移民以及其在教廷使命中的角色」、「移民:陷入危機的家庭」、「亞太地區的人口遷移」、「情境:在中東的東南亞移民」等議題。

  新竹教區移民及外勞服務中心召集人吳嘉德(Peter O’Neill)神父報告台灣的外勞情況,指出至今七個教區都有外勞服務中心,有十三個中心專門替外勞解決各種問題和輔導信仰。外勞教友裡菲律賓最多,其次是越南和印尼。

  自一九八九年開放外勞以來,至今年八月止,台灣共有逾五十二萬名外勞,其中印尼最多,共有廿二萬人;其次是越南、菲律賓。此外,還有非法外勞高達十萬人,以馬來西亞和印尼最多。

  從職業來看,外勞在製造業最多,其次是漁工、建築工和本地工,而性別比例,男性外勞佔約百分之四十一,女性佔約百分之五十八。外勞在台灣可工作三年,仲介費用高達新台幣十五至廿四萬元,而月薪是與最低工資相連,今年七月時是一萬九千多元(六百四十二美元)。

  大會也閱讀了教宗方濟各今年的世界移民難民日文告─「移民與難民:走向更美好的世界」。他說,耶穌、若瑟和瑪利亞都知道離開家鄉成為移民的感覺,但是瑪利亞的慈母之心和若瑟─聖家的保護者所擁有的憐憫之心,從不懷疑天主總是與他們同在,透過他們的轉禱,每位移民和難民也能把有同樣堅定的信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